做父母的,得先帮孩子建立价值感,让娃有健康自信的心态。
只有这样认识并接纳自己的孩子,才敢更大胆自信地朝前冲。
昨天接了个亲子咨询,说实话挺触动我的。这位妈妈本来是想聊孩子学习没动力、不自信的事儿,结果聊着聊着,我发现她跟女儿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第一次见面时,她穿了件灰色毛衣,配了条白色毛衣链,看着特别精致优雅。我随口夸了句:"你挺会搭配的呀?"
她瞬间就紧张了:"是不是我穿得不好看?"
我赶紧解释:"你想多了,我觉得搭配得挺好的。"
有意思的是,后面几次见面,她都穿类似的衣服。而且每次都会有意无意地让我注意她的穿着。
我明白她的小心思,就直接问:"你平时有没有关注过自己有啥优点?"
她想了想说:"很少想这些,好像小时候我妈说过我皮肤白,我爸说我做事麻利。数学老师夸过我算得准,别的就想不起来了。"
这话听着挺扎心的。一个36岁的人,对自己的正面认知全停留在别人小时候的评价上。这几十年来,她好像从没真正了解过自己。
那问题来了,作为妈妈,她连自己都不了解,怎么可能引导女儿建立自信呢?
当然,她也会说:"老师,我看书上写过,父母夸孩子几千次,孩子就会自信了。我也试过,可娃怎么还是那副消极自卑的样子?"
这就是很多父母的误区了:
把夸奖当成教育工具来用,夸得空洞无物,不但滋养不了孩子,反而让娃变得依赖表扬,处处讨好或者演戏给父母看。
咱们都说要养出健康的孩子,可这种做法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这个来访者就是典型例子,小时候依赖父母的夸奖,长大了依赖别人的认可。
换句话说,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建立自信,又怎么教孩子呢?
那么,做父母的到底该怎么做,才能和孩子一起建立健康自信的心态呢?
根据我的经验,还有对很多个案的观察,我发现只要父母经常带孩子做三件事就够了。
带着孩子认识自己
"孩子还不认识自己吗?"可能有人会这么想。别说孩子了,很多大人都不了解自己呢。咱们说的认识自己,包含好几个层面。
1.认识自己的外貌特点
很多人长大后有容貌焦虑,这跟小时候没被正确看待和欣赏有很大关系。
比如有个女孩,身材好皮肤白,但她总觉得自己屁股太大,特别嫌弃自己。追根溯源,原来是小时候妈妈开玩笑叫她"大屁股王"。
这个评价影响了她二十年,导致她不敢穿裤子,只能穿裙子遮臀部。
还有个女孩,就是腿稍微粗点,其他都挺好的。可因为爸爸小时候说过:"你这大腿比我的都粗,要不然也算美女了。"
这话让她特别自卑,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大眼睛和白皮肤,天天盯着大腿自怨自艾。
父母的评价和看问题的角度会深深植入孩子的潜意识,影响他们怎么看自己。
所以咱们得带着孩子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,让她明白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美丑,只有各自的独特之处。
带着孩子原谅并接纳自己
每个人都会遇到两种情况:做错事,做不成事。
比如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,把碗打翻在地上。如果父母不够淡定宽容,就会把这事归结为:做错了或者能力不行。
然后对孩子各种批评指责,或者直接剥夺他再试的机会,从此喂饭了事。
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两个信念:我没用,我是个爱犯错的人。
这两个信念会让他以后害怕尝试新东西,勇气和韧性都会大打折扣。
反过来,如果咱们在孩子做不到或做错的时候,引导他看到自己在这件事上的努力,以及在其他事情上的成就,孩子看自己就会更积极正面。
这样的孩子以后不会畏手畏脚,而是敢于尝试,愿意试错。
因为他从小就学会了接纳不足,原谅过错,对自己宽容,这份宽容会给他挑战困难的勇气,这也是自信的根基。
带着孩子欣赏和感谢自己
这点很少有家长能做到,因为父母自己可能都做不到。
一个人不会欣赏自己,也很难欣赏别人。不能欣赏别人,人际关系就容易出问题,因为他会陷入挑毛病和跟别人比较的思维陷阱里。
那如果咱们经常带孩子做自我欣赏,孩子对自己的好感就会越来越多,她对别人的爱、对生活的热情也会更多。
关于欣赏这块儿,从最基本的欣赏自己的生命,到欣赏自己做成了某些事、坚持了某个习惯,都可以算在自我欣赏的范围里。
有自我欣赏习惯的人,在任何人面前都能不卑不亢。
因为他不会对别人的评价过于敏感,也不会过度解读别人看自己的眼光,活得特别自在。
最后是要感谢自己。我经常对来咨询的人说:
不管你觉得自己多糟糕,我都要请你对自己表达感激和欣赏,因为今天你选择来面对、来学习了。
然后她们往往会哽咽或者掉眼泪。因为她们一直觉得自己问题一堆,没啥价值,怎么还值得欣赏和感激呢?
当她们换个思路后,就开始心疼自己的不容易,也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。
孩子也一样,很多孩子来咨询时,都会因为学习不好、脾气不好或者人际关系不好,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,担心自己是家里的拖油瓶。
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会扼杀他们的能力和动力。
所以我会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,看到自己到目前为止为家庭的幸福完整、为学业、为朋友做的努力和坚持……
这一切,都值得他们对自己说声"谢谢"。
往往当他们说出"谢谢"的那一刻,会害羞也会感动。然后咱们就进入下一步,去构建梦想,去探索他最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。
咱们总说孩子没梦想,其实不是他们没有,是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有。
当咱们能引导他们认识并接纳自己的独特,引导他们用积极正面的眼光看自己,并且经常欣赏和感恩自己,那他们内心的价值感就会很扎实,迈向未来的步子就会更大胆、更自信。